首页 资讯 正文

用“联通红”书写新时代“疆”山情——山东联通援疆干部郝兆武的乡村振兴答卷

体育正文 161 0

用“联通红”书写新时代“疆”山情——山东联通援疆干部郝兆武的乡村振兴答卷

用“联通红”书写新时代“疆”山情——山东联通援疆干部郝兆武的乡村振兴答卷

齐鲁网·闪电新闻6月(yuè)17日讯 当山东的晨曦初露,洒满渤海湾之(zhī)时,喀什的夜空(yèkōng)依旧繁星点点。2023年1月3日,郝兆武,一名山东联通(liántōng)的干部,怀揣着对边疆建设的无限热忱,跨越千山万水,踏上了新疆这片辽阔而充满希望的土地。 初心如炬 一名(yīmíng)党员的“疆”场誓言 “打造数字(shùzì)乡村标杆,让边疆共享数字红利。”这是郝兆武在中国联通第三批援疆号角吹响之际,以一纸(yīzhǐ)沉甸甸的申请书立下的庄严誓言。作为山东(shāndōng)联通精心选派的党员骨干,他深知援疆工作不仅是业务上的支援,更是践行“两个维护”政治使命的生动实践。有人问(wèn):“远离家人、扎根边疆值得吗?”他指着喀什团结村老乡点开数字平台时的笑容(xiàoróng):“你看,这就是答案(dáàn)。” 数字赋能 党旗(dǎngqí)在乡村振兴一线飘扬 “让边疆农村插上数字翅膀,是我们的时代使命(shǐmìng)。”郝兆武站在喀什莎车县(shāchēxiàn)团结村的沙丘之上,目光如炬,望着远处(yuǎnchù)正在紧张调试信号塔的党员突击队,眼神中闪烁着山东汉子的坚毅与执着。他深知,在这片占祖国六分之一(liùfēnzhīyī)国土的广袤边疆上,数字乡村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(jìshù)命题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“国之大者”的政治答卷。 每一次基层调研,他(tā)都把党的(de)治疆方略讲成“百姓听得懂的故事”;每一场推进(tuījìn)会,他都全力推动“党建+乡村振兴(zhènxīng)”的理念落地(dì)生根。正如他所说:“党旗指向哪里,我们就把数字服务延伸到哪里。”他借鉴山东数字乡村建设的宝贵(bǎoguì)经验,打造了基于“平台+云网+X”的产品营销模式,将山东的“数字经”巧妙地翻译成边疆的“土方言”。郝兆武多次(duōcì)登上自治区级会议的讲台,向与会者生动描绘了“数村平台+党建引领+产业振兴”的壮美画卷。“我们不是卖设备,是让(ràng)数据帮老乡‘跑腿’。”这番话打动了喀什地委领导(lǐngdǎo),也让联通成为政府眼中“有温度的合作伙伴”。 在他的努力下,110个“数村平台+集体经济”的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,和田的红枣、喀什的地毯乘着数据的快车走向了全国(quánguó)。从“十佳(shíjiā)数村BU”到“千村引领先进个人”,奖章上凝聚(níngjù)的不仅仅是数字,更是56万次(wàncì)点击中的信任、157个整镇签约时(shí)的握手、喀什老乡点击数字平台时的欢声笑语。 先锋(xiānfēng)淬炼 下沉帮扶中的党性光芒 斋月期间,郝兆武主动请缨下沉到叶城县巴什宗朗村,这是一个纯维吾尔族聚居的村落。面对语言不通、习俗各异的挑战,他并没有退缩,而是(érshì)以真诚和(hé)耐心赢得了(le)村民们的信任。白天,他身着便装,穿梭在村落间,排查安全隐患(ānquányǐnhuàn),确保村民的生活安宁;夜晚,他又(yòu)会准时出现在“红色夜校”,用他那略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,宣讲政策。凭借着记录了20余户(yúhù)详情的走访台账,他逐渐搭建起了党群之间的“连心桥”。一位维吾尔族干部(gànbù)感慨地说:“听郝书记讲课,就像在听山东快书,热闹中藏着真本事(zhēnběnshì)。” 驻村期间,郝兆武积极(jījí)奔走,促成了叶城县第一个数字(shùzì)乡镇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,为当(dāng)地的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当他得知村里有一位独居老人不慎(bùshèn)摔伤(shuāishāng)时,第一时间前往看望慰问,并送去了温暖和关怀(guānhuái)。为了改善村里孩子们的生活条件,他还与工作组全体成员一起自愿筹资,为从福利院接回的孩子购置了所需物品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,却深深触动了村民(cūnmín)们的心弦,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联通人的深情厚爱。 “新疆同事扎根边疆几十年,舍小家为大家,这就是最生动的党课。”面对艰苦的驻村条件,他将胡杨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,从枣庄联通邀请(yāoqǐng)两位骨干进行穿透式交流(jiāoliú),进一步细化宽带业务(yèwù)(yèwù)支撑和中台建设体系,引入成熟经验,制定规章制度。各项举措得到全面推进(tuījìn),宽带业务支撑体系快速搭建完成,有效促进业务发展。他组织内部培训(péixùn)17场、邀请山东专家授课8人次,让“传帮带”成为党员培养的“红色纽带(niǔdài)”。 离疆前一晚,阿米娜(nà)奶奶送来一碗羊肉汤,喝着汤,听着隔壁传来的维吾尔族木卡姆琴声,他忽然读懂了小白杨精神的真谛:不是(búshì)孤独的坚守,而是鲁疆两地(liǎngdì)把根须扎进彼此土壤”的共生共长。 “两年援疆(yuánjiāng)路,一生援疆情。只要党和人民需要,我随时准备再出发!”这(zhè)不仅是郝兆武一个人的誓言,更是千万(qiānwàn)援疆干部的共同心声。他们以红铸魂、以数赋能,让“联通红”在边疆大地永不褪色,成为新时代“疆”山深情(shēnqíng)中最亮丽的底色。(通讯员 周雪燕)
用“联通红”书写新时代“疆”山情——山东联通援疆干部郝兆武的乡村振兴答卷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